华南农业大学(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缩写SCAU),简称华南农大,位于
广东省广州市,由广东省主管,是一所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08年,广东为配合废科举,兴实学,推行新政,派
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博士
唐有恒负责规划筹建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及附设农业讲习所;1909年正式成立;1910年2月正式开学,只开设农学科;1911年初续招林学科,改名为广东全省农林试验场附设农林教员讲习所;1912年8月,改办为高等农林讲习所,修业年限三年;10月,为适应广东农业教育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专门学校令》,在1913年至1915年期间,筹建农业专门学校。1917年,在高等农林讲习所的基础上,成立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24年,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1926年,跟随国立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科学院;1931年,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初期设置农学、林学、农林化学三系,另设农业专门部,注重实用之训练;1932年,改为两年制专修科,在教学上采取年级与学分混合制;1935年,学校研究院内设农科研究所,下设农林植物学部和土壤学部,招收研究生,增设蚕桑学系;1939年,增设畜牧兽医学系和农业经济学系;1947年,成立农艺系、园艺系、病虫害系。
1917年,美国人在广州南郊康乐村创办了岭南大学的农学部。1921年,农学部分出成立岭南农科大学。1927年8月1日,岭南大学由中国人接收自办,另组校会,钟荣光博士任校长,定名为私立岭南大学。岭南农科大学随即并回岭南大学而改为农学院,设农艺、畜牧、园艺、植物病理、蚕丝五个系,另有学生农事实习场2所、农事试验场1所。为培养中等农业人才,以后又增设农事职业科,后发展为专科。
抗日战争爆发后,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多次搬迁。1938年10月迁
香港,11月借香港大学校舍复课。农学院二、三、四年级另在新界租地办学,实施战时教育。为顺应热血青年共赴国难之精神,训练人才参加抗战工作,学校决定农学院三、四年级先迁至粤北坪石。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全校迁回粤北。1944年农学院全部迁至仙人庙,借用东吴大学旧址,1945年迁至湖南汝坡,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广州原址。
合并组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高校院系调整。1952年11月10日,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和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师生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11月18日,
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1953年8月,华南农学院农学系植保专业分出成为植物保护系,至此,学校共设7个系8个专业;同年招收研究生。1955年5月,学校改林业系为林学系;1956年,设函授部本科,学制5年。1958年8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华南农学院大办协助地方办学,分别在各专区开办了海南、汕头、湛江、佛山、合浦、高要、韶关、惠阳等8所分院,分院由各地区领导,华南农学院派出教师负责业务指导。同一时期,学校林学系分出成立广东林学院。
1963年,广东林学院与湖南林学院合并为中南林学院。1970年10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广州地区高等院校调、并、迁、改的决定,将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井,改名为广东农林学院。1974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广东农林学院原属湖南林学院部分调回湖南复办湖南林学院。1977年9月,恢复华南农学院校名;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2月,设立夜大学(三年制专科),有园林绿化和动物检疫2个专业。
1984年7月,经教育部和农业部批准,华南农学院改名为华南农业大学。1988年,学校根据广东省和农业部协议,将林学系改办为林学院,承担培养广东林业技术及管理干部的任务。1994年,农业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华南农业大学。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0年,学校在国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由农业部主管划归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步入快速发展期。2004年,华南农业大学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11年5月,“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东省管理中心血样采集点”挂牌仪式在华南农业大学隆重举行。华南农业大学成为中华骨髓库广东分库在高校设立的第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血样采集点。
2015年,华南农业大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9年2月,被确立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首批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20年,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全面开启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2022年2月,华南农业大学入选第二轮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6月,与巴西、墨西哥高校等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全球首批“中文+农业科教发展中心”;8月,学校15个科技小院获国家支持建设。2023年10月,学校先后参与发起成立广东省乡村振兴智库联合会、食品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新商科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冀中药业创新研究中心、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先后揭牌成立。9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特色预制菜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11月,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正式建成运行。11月9日,华南农业大学第一届董事会正式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设有25个学院(部),开设9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为优势,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7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6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4个,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10个,广州市教育局重点学科1个;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农学和兽医学位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6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列全球第20位;农业与林学位列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第41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有教职工3380人,其中专任教师2360人(正高级478人,副高级89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68人,省级人才项目获得者11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省级特色专业3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3个,重点专业5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2个,以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和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截至2024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主持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已与47个国家和地区的153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249份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成立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获批3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
“111计划”);加入粤港澳高校联盟,牵头成立“粤港澳高校植物科学家联盟”,与港澳台地区大学的学术交流日益加强;获批牵头打造“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农业有害生物技术绿色防控专业科技创新院和“科创中国”中国-巴基斯坦大豆产业科技创新院;牵头组建的“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影响广泛,已有中国和拉美15个国家的70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入盟,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及巴西、墨西哥等高校共建全球首批“中文+农业科教发展中心”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建有1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3个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重视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设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校地企共建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54个;与政府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地方分院4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地方分院4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实现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和自然科学三大奖全覆盖。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底,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1126.39万册(纸本文献279.26万册,电子资源折合馆藏847.13万册)。文献信息资源覆盖学校全部学科,已形成多学科、多载体,以热带、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生命科学文献为特色和优势的文献保障体系。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使用效果良好,近五年年均主页访问量300万次以上、纸本图书外借量6万册以上、电子资源检索超过2亿次、全文下载超1200万篇次。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59年创刊,1980年复刊,是由华南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中文核心期刊,为双月刊。该学报设有综述、农学·园艺·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生物学、林业科学、动物科学与兽医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等栏目,为农林牧渔以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的教学、研究和产业开发部门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前沿科学的研究信息,曾被遴选为中国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6、2008、2010年连续三届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12、2014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于2002年创刊,是为半年刊,2004年改为季刊,2016年改为双月刊,为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该学报主要刊登经济管理、文史哲类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性学术论文,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自此进入国内全部主要核心学术期刊阵营。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华南农业大学校名标识由中、英文校名组成,字体标准颜色为正红色,作为校徽、校旗和徽章等学校各类标识使用。其中上方的中文校名采用毛泽东主席手书字体的“华南农业大学”,下方为英文校名“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华南农业大学校徽为圆形,以绿色为标准色,由中、英文校名和字母“A”“U”组成。“A”代表Agricultural,以五条曲线组成,象征学科的多样性和学校不断改革发展。“U”代表University,分以两片绿叶的抽象造型,并与“A”的中圆点结合,寓意人才培养、成长成才;图案下方是学校办学起始年份“1909”字样。
华南农业大学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左上角印有绿色校徽,中央印有中、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华南农业大学校训为:修德,博学,求实,创新。
“修德”意指修心养德指人们在思想、道德、品行方面的自身修养;
“博学”源自《
中庸》“五之”教导人们要广泛地学习;
“求实”由成语“实事求是”演化而来强调尊重事实,如实反映客观实际办事或做学问要实实在在,要严谨;
“创新”意为在博学、求实的基础上破旧立新,勇于开拓新局面新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华南农业大学校歌为
张岳恒作词、岳晓云作曲的《金色的理想》。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有启明心工作室、青年廉政社、菁菁诗社等学生社团。
启明心工作室是在华南农业大学阳光组织及动物科学学院党委的领导下,以“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核心,以制度和硬件建设为“两翼”,以网站、刊物和宿舍为“三阵地”,以队伍建设、个体咨询、团体活动、社区教育为“四支点”,从而不断提升师生的身心素质、丰富学生活动的组织。启明心工作室举办主要活动有:动科学院“心理剧大赛”、动科学院“心理知识挑战赛”、动科学院“心理漫画大赛”、“525”心理健康日活动等。
青年廉政社是在华南农业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共青团华南农业大学委员会以及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指导下,在动物科学学院党委的管理下,由动物科学学院在校学生自愿参加组建的院级学生社团组织。青廉社举办的主要活动有:廉洁知识竞赛、定向越野、主题海报展示、主题书法比赛、主题电影展等。
菁菁诗社成立于2004年,是一个致力于学习与探索诗歌的社团。社团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文问道、以诗会友”的宗旨,积极承担起对诗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关注诗坛发展态势,汇集一大批热爱诗歌的学子一起分享诗歌,探索诗词的奥妙,汲取诗词的乐趣。菁菁诗社以读诗会、诗歌写作培训、诗歌专题讲座与文学沙龙(诗歌茶话会)等形式为广大诗歌爱好者构筑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出版诗报与诗集供诗友鉴阅。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有天河五山校部和增城教学科研基地共8211亩土地面积,建筑总面积140万平方米。
天河五山校部
华南农业大学天河五山校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道五山路483号,截至2024年6月占地面积4407亩,地处广州市中心,南有地铁,西邻客运,地铁3号线5站直达珠江新城,分布有六大宿舍区、六大饭堂、六大教学楼,有4个标准运动场、2个标准游泳池、2个综合训练馆、多种球类训练场。
增城教学科研基地
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宁西街太新路108号,截至2024年6月占地面积3804亩,基地内设有16个不同的功能区,涵盖了农事训练区、南方红壤测试区、水田旱作试验区等多个专业领域,旨在满足专业实习、科学试验、示范推广和成果应用的需求。在设施方面,基地已建成16个植物种质资源圃,这些资源圃相对完备。此外,还建有温室大棚等设施,总面积超过1.9万平方米,同时配备了一幢42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截至2024年1月,华南农业大学有历史建筑41座,其中19座为20世纪30年代国立山大学时期建筑群;19座为20世纪50、60年代,即1952年院系调整后华南农学院时期建筑;另有3座80年代建筑被广州市认定为历史建筑。
2号楼
华南农业大学2号楼,即电子工程学院大楼,原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化学馆,始建于1934年10月19日,于1938年被侵华日军飞机炸弹击中,战后重修,坐东朝西(方向270度),通宽46米,通深22米,占地面积1012平方米。该楼是中西合璧的三层宫殿式建筑,红墙绿瓦;台基是磨石米;屋顶为庑殿顶,琉璃瓦正脊,两端有龙头含住正脊;屋檐有绿色琉璃瓦当和如意形滴水;4条垂脊上有走兽5件脊饰,分别是双角龙、马、狗、貔貅、麒麟,前面有仙人骑马;正面二、三层有檐廊,有6根巨大的红色檐柱;檐下有一重以绿、黄为主色调的宫廷彩绘,与檐柱构成华表状;二、三层阳台有象牙色栏杆,望柱上饰以浮雕祥云纹;正面大门前面有一路台阶,宽5.6米,左右有栏杆扶手,亦饰有祥云浮雕;二楼门额上刻“华南农学院”。
3号楼
华南农业大学3号楼,原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馆,始建于民国1931年11月16日,建成约1934年,坐西朝东(方向90度),通宽44米,通深24米,占地面积1056平方米。该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3层宫殿式建筑,红墙绿瓦,台基是磨石米;屋顶为庑殿顶,绿色琉璃瓦正脊,两端被龙头含住;屋檐有绿色琉璃瓦当和如意形滴水;4条垂脊上有双角龙和走兽五件,分别是马、狗、貔貅、麒麟和鹏,前面有仙人骑马;檐下有仿木斗拱,上面的装饰非常漂亮;正面二楼和三楼有檐廊,有六根巨大的红色檐柱;檐下额枋上饰以红、蓝、绿为主色调的宫廷彩绘;檐廊边上有朱红色栏杆,望柱上饰以浮雕葫芦寿桃;大门前面有3路台阶直上二楼,台阶宽5.6米,长8米,每路台阶两旁都有栏杆扶手,装饰与檐廊边上的装饰相同,最下面一根望柱的下侧有抱鼓石,上有浮雕纹饰。
4号楼
华南农业大学4号楼,即马克思主义学院院楼,原为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学系及物理学系,建于1934年10月,坐北朝南(方向180度),通宽48.4米,通深23.2米,占地面积1127.7平方米。该楼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的风格,在一些局部的装饰方面,如大门前面台阶两侧的栏杆、月台前面的栏杆等,与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其它同时期的建筑装饰不太相同;楼高3层,红墙绿瓦,屋顶为歇山顶,绿色琉璃正脊,吻部有龙头衔正脊;垂脊上有走兽五件,前面有仙人骑马;屋檐有琉璃瓦当和如意形的滴水,正面有8根巨型红色仿木檐柱;檐下饰以红、蓝为主色调的宫廷式彩绘;大门前面有台阶直接通二楼,台阶旁边有古式栏杆,望柱上有浮雕祥云,最下面一根望柱的下侧有抱鼓石,上面有浮雕花纹;楼前有一月台,两侧有通道,左侧是斜坡踏道,右侧是台阶,边上有栏杆;望柱和栏板上都有浮雕,其中望柱上浮雕云鹤,栏板上镶有葫芦瓶。
校史展馆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展馆,即5号楼,原为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教室,建于1934年10月19日,坐西朝东(方向90度),通宽107米,通深42米,占地面积4494平方米。该楼风格为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形制上有一些特别之处,正面呈凹字形,分为主楼和衬楼,主楼前面还有一个卷棚顶的歇山顶门廊,布局比较合理;从细部特征看,无论主楼、衬楼,或是前面门廊屋脊上的装饰都精美;楼为三层建筑,红砖绿瓦,平面上呈凹字形,中间是主楼,两边是衬楼,是原中山大学的主体楼;主楼屋顶为庑殿式,绿色双龙头含琉璃正脊,垂脊上有走兽五件,分别是狮、羊、貔貅、麒麟和鹏,前面有仙人骑马。屋檐有绿色琉璃瓦当和如意形滴水;正门前面有一个六柱五门牌坊式门廊,卷棚的歇山顶,绿色琉璃垂脊有两个双角龙,戗脊上有走兽五件,与主楼垂脊上的五件相同,前面有仙人骑马;檐下饰以红、蓝为主色调的宫廷彩绘;正门门额题“华南农学院”,门廊两边有栏杆,前面有9级台阶,台阶两旁也有栏杆,望柱上有浮雕纹饰;门廊两边的二楼有阳台,围以古式栏杆;两边的衬楼屋顶为歇山顶,瓦面和脊饰与主楼相同。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